教学之道,讲义心得,感谢支持!【作者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虽然终身未出国门,但却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的鼻祖。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J.S.巴赫生于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二十一岁时与比他大一岁的的堂姐玛利亚·芭芭拉( Maria Barbara 1684–1720)结婚,婚后生育了七个孩子,巴赫三十五岁时妻子不幸离世。次年又与歌唱家安娜·玛格达琳娜(Anna·Magdalena 1721–1750)结婚,他与第二个妻子又生育了十三个孩子。1750年巴赫去世后,存活着的也只有九个儿女,其中长子威廉·费里德里希·巴赫(Wilhelm·Friedemann·Bach 1760-1784)、第三子卡尔·菲利普·伊曼纽·巴赫(Carl Philipp·Emanuel·Bach 1714-1788)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第九子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巴赫(Johann ·Christoph·Friedrich·Bach 1732-1795)、第十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 Johann·Christian·Bach 1735 - 1782)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四人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J.S.巴赫为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蕾娜创作了两套音乐手稿,称为《安娜·玛格达蕾娜·巴赫的笔记簿》(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分别编定于1722年和1725年。其中后者规模更大也更为著名,内容包括巴赫、巴赫的家人以及当时其他一些音乐家所作的大量小步舞曲、序曲、进行曲、咏叹调等等。【作品简析】《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中大部分是巴赫时代流行的舞曲,原谱上只有音符,没有明确的力度、速度等标记。现在乐谱上的这些标记基本上是编著者添加的,方便学习者有一个明确的参照。在不同的版本中,也会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尤其是装饰音及分句断句这一块,但不论如何不同,音乐都要求节奏准确,乐句完美、结构严谨、声音优美、从容典雅和织体有立体层次感的弹奏。《巴赫初级钢琴曲集》的程度相当于车尔尼作品599号的后半部,故此学习到车尔尼599后半部分时,便可同时学习这本曲集,学习这个作品可以进一步垒实各种基本的弹奏技术,如连奏、断奏、跳奏、同音反复、音阶、琶音、装饰音、分解和弦等。这本曲集的28首乐曲中,有11首小步舞曲、4首波洛奈兹舞曲、4首加沃特舞曲、2首摩塞塔舞曲、3首进行曲、还有布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序曲、谐谑曲各一首。根据弹奏由易到难,可以按1、2、3、6、7、8、4、10、11、5、13、9、8、24、27、14、6、12、15、19、17、20、21、22、23、25、26、28首的次序进行学习。在学习这些曲目时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自身状态做出合理的安排与取舍,或按曲目由易到难选择学习,或按舞曲的分类选择学习,非常不建议学习者按教材顺序去学习。如可先学小步舞曲、进行曲、摩塞塔舞曲、再学波洛奈兹舞曲、布列舞曲、加沃特舞曲、最后学萨拉班德舞曲、序曲和谐谐谑曲。对于每一个学习者来说是逐一挨个学习,还是选择各类舞曲中的个别代表进行学习,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态而适当的取舍。